為新勢力代工的傳統車企賺到錢了么?
近日,某新勢力品牌賣一輛車虧損超十萬的詞條登上熱搜,再次引發業界關于造車產業鏈上究竟誰在賺錢的討論。新勢力不賺錢的情況下,為它們代工造車的傳統車企是否賺到錢了?當新能源汽車紛紛將自建產能提上議程,這些代工廠又該如何尋找新的增長引擎?
代工廠們賺到錢了么?
代工模式一度是造車新勢力普遍采用的生產模式。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新能源分會秘書長章弘指出,新勢力造車汽車在起步階段或將無暇關注生產環節,因為其所獲投資都用在了研發和服務層面,委托傳統汽車企業代工,是一種省時省力節約成本的生產模式,可以讓其產品盡快上市接受消費市場的檢驗。
據公開資料梳理,江淮汽車為蔚來汽車代工,海馬汽車曾為小鵬汽車代工,力帆汽車曾為理想汽車代工。在為新勢力代工期間,這些傳統車企的業績表現如何?
2021年12月,小鵬汽車終止了與海馬汽車持續了4年之久的G3代工合同?;仡櫤qR汽車為小鵬汽車代工的四年,其中2018年虧損16.37億元,2019年實現凈利潤0.85億元,2020年虧損13.35億元,2021年實現凈利潤11.17億元。
總體來看,四年代工,海馬汽車實現兩年盈利,平均每年虧損4.43億元,四年共虧損17.7億元。
而在為小鵬汽車代工前的2017年,海馬汽車單年虧損9.94億元,和小鵬汽車達成合作的第一年——2018年,海馬汽車還曾因連年虧損而被實行“退市風險警示”處理,股票簡稱由“海馬汽車”變更為了“*ST海馬”。
至于海馬汽車從小鵬汽車處獲得的收入,據海馬汽車回復深交所關于2020年年報問詢來看,2020年度海馬汽車從小鵬汽車獲得的收入為18.74億元,原材料金額為18.21億元。作為對比,海馬汽車當年在汽車制造方面的營收為11.06億元。
在2016年便和蔚來達成代工合作的江淮汽車情況又如何?其最新公布的半年報顯示,江淮汽車2022年上半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7.12億元,較上年同期的4.78億元減少了249.03%。面對虧損,江淮汽車在年報中歸因于原材料價格上漲、疫情和行業影響。
回顧歷史,2019年起,江淮汽車年報中歸屬上市股東的凈利潤數字開始回正,并呈逐年增長態勢。2019年至2021年間,凈利潤分別為1.06億元、1.43億元和2.00億元。
同期,江淮汽車從蔚來汽車處獲得的收入也在逐年增長,據蔚來汽車在年報中披露的數據,2019年至2021年間,分別向江淮汽車支付約4.41億元、5.32億元和7.15億元,近三年累計支付約16.87億元。
來看同期的扣非凈利潤,年報數據顯示,扣非后的凈利潤持續為負,且虧損幅度連年擴大,2019年至2021年的扣非凈利潤為-9.78億元、-17.19億元和-18.84億元。
而在給蔚來代工之前,江淮汽車也有過扣非凈利潤持續為正,且連年增長的歲月,2014年至2016年,其扣非凈利潤為5.52億元、8.58億元和11.62億元。
車企自建產能后代工廠“活路”在哪?
隨著新勢力收購傳統車企獲得造車資質,以及其自建工廠的逐步推進,部分新勢力逐漸收縮甚至收回造車訂單。
2018年,理想汽車收購了力帆科技旗下造車子公司重慶力帆汽車有限公司,獲得造車資質,公開資料顯示,2021年交付的超9萬輛理想ONE車型,全部在其常州工廠生產,該工廠目前正在建設新車間,完工后將達到20萬輛的年產能。此外,理想汽車還接管了北京現代第一工廠,總投資超過60億元,計劃2023年年底投產,年產能為10萬輛。
小鵬汽車在2021年年報中表示,已于2020年5月在廣東省肇慶市的工廠開始生產P7,現在肇慶市的工廠生產G3、P7及P5。此外,廣州和武漢也在新建智能電動汽車生產基地。
蔚來汽車總裁秦力洪曾在2022成都車展上表示,蔚來合肥第二先進制造基地最快將于明年下半年引入第二款新車,計劃于今年年底發布。蔚來第二先進制造基地規劃產能30萬輛,目前已投產蔚來ET5車型。
“創建閉環產業鏈是每一家新能源車企的夢想,這樣就可以安全生產自家品牌的車,降低受外界影響而產生的風險?!闭潞胝f。
對于代工廠來說,在失去新勢力的訂單后,該如何尋找新的增長點?
分析人士指出,燃油車市場已經呈現飽和狀態,有相當一部分燃油車企業因為產品更新換代速度較慢、推出新品力不從心或新品表現不盡人意而在競爭中逐步落后,但它們所擁有的制造設備、工廠以及熟練的工人,卻并不落后。問題在于這些不落后的產能如何轉化為產量。以海馬汽車為例,代工頭三年,其產能利用率最高不過2019年的32%。
在小鵬“飛”走后,海馬汽車能否找到新的代工訂單就至關重要。9月15日,針對網友在投資者互動平臺提出的“海馬和特斯拉合作了么?”,海馬汽車回應稱,公司根據經營需要,并依據相關合作協議,有償與合作伙伴開展相關合作業務。后續經營中,公司將繼續開拓經營思路與方式,盡最大努力切實維護上市公司及廣大投資者權益。
在延續代工模式的同時,江淮汽車也開始琢磨新的增長點,其最新的一個動作便是入局在新能源汽車產業中被稱為“賺走新能源汽車大部分錢”的動力電池。
9月6日,江淮汽車發布公告,計劃與安凱汽車、弗迪電池有限公司(比亞迪旗下動力電池公司)、浙儲能源集團有限公司共同投資設立一家合資公司,建設新能源動力電池生產工廠,本項目生產規模為10GWh-20GWh,產品主要用于商用車等市場。
值得一提的是,江淮汽車仍將代工模式視作核心競爭力,其在財報中表示,和蔚來汽車成立了江來公司,“進一步深化了合作”,此外還與大眾汽車等知名企業建有合資公司。
章弘認為,代工模式讓江淮汽車為代表的傳統車企看到了由燃油車平穩轉型新能源車的可能。
同樣看到這種可能性的還有曾為理想汽車代工的力帆科技。2022年1月,力帆科技與手握極氪、幾何、領克等多個新勢力品牌的吉利汽車各自持股50%建立了睿藍汽車,主攻換電車型,由力帆科技聯席總裁婁源發出任董事長。
新能源車代工需求仍旺盛
分析人士指出,新能源汽車的代工需求仍然旺盛,在華為、小米、阿里、字節等企業以各種不同的姿勢入局新能源賽道,希望與此合作的企業不在少數。
和華為有深度合作的賽力斯在今年沖上千億市值。據乘聯會數據,自2021年4月至12月,賽力斯SF5(華為智選)累計銷量達8509余輛,與此前相比,提升數倍。而問界M5在8月的交付量達到了7372輛,在售價25萬以上新能源銷量排行前三名,僅次于特斯拉的Model Y和比亞迪唐。
賽力斯SF5到問界M5銷量的增長,也體現在了賽力斯的營收上,2020年,當時還叫小康股份的賽力斯營業收入143.03億元。在與華為合作后的2021年末,公司營收167.18億元,同比增長16.89%。而最新的2022年半年報數據中,營收達到了124.15億元,同比增長68.14%。不過,賽力斯2022年上半年的凈利潤虧損擴大為17.27億元,作為對比,去年同期虧損為4.81億元。
新能源浪潮下,跟上新勢力發的車,是機遇還是挑戰,還需要時間的檢驗。章弘也提示稱,完全地利用社會化分工,各企業聯合出品,各取所長,優勢互補,或許會成為新型的新能源汽車造車理念和模式。